近期,电智学院AiNET团队周清峰教授、吴健健博士,联合RMIT University的Chi-Tsun Cheng教授以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东莞分公司,在新一代无线通信的多址接入技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 “SBMA: A Multiple Access Scheme Combining SCMA and BIA for MU-MISO” 的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中科院Top期刊,影响因子8.9)。
研究背景
物联网(IoT)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海量连接与高速率的迫切需求。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超过400亿台,传统5G网络在频谱效率、容量与隐私保障等方面难以完全满足要求。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技术作为支持大规模物联网连接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稀疏码多址接入(SCMA)与盲干扰对齐(BIA)分别在多用户通信中展现了独特优势,但也存在复杂度高、复用增益受限或对信道相干时间依赖过强等局限性。
研究成果
针对上述挑战,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融合 SCMA 与 BIA 优势 的新型多址接入框架 —— SBMA (Sparsecode-and-BIA-based Multiple Access)。该方案实现了在多用户多输入单输出(MU-MISO)场景下同时兼顾 高复用增益、高分集增益与隐私保护 的目标。
研究团队的主要创新包括:
1.层次化编码框架:在保持SCMA多维调制与BIA干扰消除优势的同时,实现分集增益与复用增益的平衡。
2.隐私友好的解码机制:通过先进行干扰对齐再执行消息传递算法(MPA),避免了传统SCMA中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
3.可扩展与灵活性:SBMA支持比传统BIA更少的超用户即可完成相同数据需求,从而放宽了对信道相干时间的要求。
4.多样化译码器设计:提出了低复杂度的两阶段解码器与性能优越的联合MPA(JMPA)解码器,适配不同应用场景。

图 1 SBMA编码示意图
图 2 两个典型场景的误码率对比图
学术意义与应用前景
该研究突破了SCMA与BIA单独应用时的性能瓶颈,为面向6G及未来物联网的多址接入提供了新思路。SBMA不仅在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场景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还能在对隐私与安全要求更高的物联网业务中展现优势。
该成果的发表标志着东莞理工学院在6G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后续国际学术界进一步探索多址接入与干扰管理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莞联合地区培育项目等的资助。
一审:李艳霞 邓敏君 二审:张兆云 三审:曾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