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1. 历史沿革

电子工程系

1992年成立电子工程系,简称“电子”

1999年计算机专业分出,组建计算机系

2002年升本科,2003年迁入松山湖校区

电子工程学院

2008年6月更名电子工程学院,简称“电子”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2016年7月更名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简称“电智”

2021年12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离,组建国际微电子学院

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2023年粤港机器人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分离,组建工程师学院

学院更名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简称“电智”

2. 本科专业建设历史及现状

通信工程专业:2002年学校首批开设的本科专业之一,2011年与中兴通讯合作成立全校第一个产业学院--中兴通讯学院,2012年获批广东省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全校唯一),2015年获批广东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2020年通过IEET认证。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2年学校首批开设的本科专业之一,2009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全校唯一),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2021年底分离组建国际微电子学院。

自动化专业:2013年开办,2013年与西门子合作共建西门子自动化学院,2020年入选广东省重点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03年开办,2022年获批广东省一流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1年开办,2022年广东省重点专业建设通过验收。

机器人工程专业(粤港机器人学院):2015年与香港科技大学、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共建的产业学院,2020年获批广东省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底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023年4月分离组建卓越工程师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2018年与西门子共同组建的产业学院,2020年获批广东省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底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023年4月分离组建卓越工程师学院。

电智学院现有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1700人。

3.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3人,包括特聘院士1人、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34人,另有院士顾问4人。83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73人,在站博士后5人。

4. 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本着“服务需求,担当使命,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对新经济新业态对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能力需求,学院构建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生工作为主体,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已任,全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质量成长发展计划,推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全链条培养机制。

学院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方位合作,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与实践,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完善了”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育方案,夯实数学物理以及专业核心基础;通过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共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近年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显著,孵化2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成为全国现代产业学院的标杆学校(全国首批49所高校获批50个)。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首批一流课程认定1门、省一流课程认定4门、省精品课程1门、省规划教材1部,省级教学团队1个。

5. 实践教学平台及学科专业竞赛

学院实践教学条件优越,建有3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移动通信、自动化),以及电工电子、通信工程、光电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共5个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实验室为基础的结构层次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体系,支撑本院4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以及全校部分电类公共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学院共有38间实验室,总面积4147㎡。在校外建有1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广东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日本电产、中兴通讯、盛雄激光)以及50多个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设置7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近千平米场地,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和实验条件,实施“竞赛进阶四步走计划”,通过各种学科专业竞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近3年,我院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各类竞赛奖项239项,其中国家级59项,省级180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我校获全国一等奖数量连续4届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机器人竞赛指数中(2015-2022年),学校是广东省唯一A+高校(全国共17个)。

6. 学生发展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本科新生中实施导生制度,积极探索“朋辈育人”;通过学生会、团委和班级社团等机构锻炼实施“学生骨干培养计划”;开展培苗、育苗、壮苗、卓越的党员发展计划;对意向考研的学生,推行“大一启蒙指导、大二准备指导、大三复习指导、大四应试指导”的考研上岸计划;对意向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学生,实施“竞赛进阶四步走计划”和“本科就业无忧计划”;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个性化发展计划。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考研工作,设有考研专用自习室,安排导师为学生考研提供指导,举行考研分享会,营造良好的考研氛围。近3年来,学院应届生考研录取人数约340人,近几年考研录取率11-14%左右。录取院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郑州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

7. 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学校建设新型高水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已建成新能源与智能微电实验室、激光先进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生物医学光学创新平台、未来通信网络研究中心等实验室,各类科研设备价值超过8000万元。

学院积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与国内的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学院积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与国内的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近五年(2019年-2023年)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等各级科研项目304项,科研经费总额67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12篇,其中SCI收录261篇(一区66篇,二区96篇)、EI收录114篇,授权发明专利138件,授权实用新型248件,获11项科技奖项;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承担东莞市“机器换人”、工业互联网、上云上平台等项目的验收认定工作共3246项,为东莞市倍增计划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咨询服务86项。

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有“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点,设通信工程、光电信息工程、控制工程等领域,在读研究生50人。

8. 党建工作

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先后获批广东省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国家级和省级“样板支部”各1个、省级“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