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数据网络实验室(AiNET Lab)软件方面主要研究数据在网络中的压缩、传输、存储等,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图像处理、无线调制技术、分布式能源控制技术、压缩感知物联网技术、机器学习无线传输技术、和5G关键技术等;硬件方面主要专注于智能穿戴设备开发、PLC生产线开发、智能传感器开发等方面。
研究团队现具有高级职称人数2人,中级职称4人,在读博士生2人,在读硕士生4人,横纵向课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l 大数据可视化及分析算法设计,
l 基于各自传感器的便携式或微型设备开发,
l 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开发,
l 数据后台管理与开发,
l 各类半导体传感器开发,
l 机器视觉识别算法与开发,
l 三维视觉高精度检测,
l 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数据压缩、存储、传输及计算,
l 消费电子开发和通讯设备开发,
l 智能装备开发。
一.团队成员
周清峰(团队带头人)
(邮箱:enqfzhou@ieee.org, 办公地点:9A411)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8月生,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学位,2003年获美国Clemson 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通信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有关网络编码的助理研究员工作,201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有关干扰对齐的博士后工作。2012年10月加入合肥工业大学,获聘“黄山青年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加入东莞理工学院,获聘“学科方向领军人才”特聘教授。
l 现为IEEE 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l 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总经费80万,块衰落信道下无CSIT干扰对齐的理论与算法研究,61471156,2015-2018);
l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直接经费65万,延迟CSIT下两跳中继广播信道的高效传输技术研究,61971138,2020-2023);
l 现主持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1项(总经费300万,面向儿童健康与安全的可穿戴智慧设备,2016B010108002,2016-2020);
l 现主持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新一代通信技术)1项(总经费12.5万,基于人工智能的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方法与研究,2020ZDZX3047,2021-2023);
l 参与完成佛山市创新团队1项(市区各500万);
l 迄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0余篇,包括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o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Access、和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SCI国际顶级期刊论文20余篇;
l 出版专著1部(《无线网络编码》、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l 会议论文获得ICACT2013 Outstanding Paper Award(优秀论文奖);
l 2015年获安徽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工科组一等奖;
l 2016年获得第八届安徽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l 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1人。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在5G技术中的应用等。在物联网和智能穿戴设备方面有较强的产业化积累,申请相关专利5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近10项。
(邮箱:2023893883@qq.com,办公地点:8A203)
硕士,副教授。曾经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交换接入网业务部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宽带接入设备线路测试系统、宽带接入设备用户线路接口设计、接入网中继接口设计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通过工业与信息产业部、中国电信集团等的测试验收,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网或者使用。目前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几年主持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 参加省级重点实验室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东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等专利10余项。2018-2019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系访学。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智能控制与网络集成、通信网性能评估及优化设计。
陈高
(邮箱:chengao@dgut.edu.cn,办公地点:9A411)
博士,讲师,1984年7月生,东莞理工学院优秀青年博士引进人才, 2016年6月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2016-2018年在清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去噪, 压缩感知与图像恢复, SAR遥感图像处理与识别, 稀疏信号处理。五年内在国际著名期刊 Remote Sensing、Signal Processing、Signal Processing-Image Communication等期刊以及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等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6篇,文章共被引40余次,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目前为Signal Process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等期刊的审稿人。
曲春晓
(邮箱:116337080@qq.com,办公地点:9A411)
博士,讲师,2016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2实验室海思无线芯片研发部从事5G 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算法研究,2018年9月至今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式能源控制以及电力物理信息融合系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等SCI期刊和EI会议发表论文6篇。曾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北斗地基导航信号网络关键技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大规模电网修复机制—信息物理系统理论框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利天气条件下新疆高速公路动态限速协同控制算法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刘婵梓
(邮箱:liucz@dgut.edu.cn,办公地点:9A411)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1987年10月出生,2017年6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6月至今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压缩感知技术、MIMO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压缩感知原理及其应用;基于稀疏表示的图像后期处理及高效传输;基于压缩感知和深度学习的MIMO信号复用传输与处理。曾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高移动性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重点理论基础研究。现主持2020年粤莞联合基金青年项目1项。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6篇,发明专利授权2项。
黄妙娜
(邮箱:190930043@qq.com,办公地点:9A411)
博士,讲师,201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年12月至今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7年任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主持2021年粤莞联合基金青年项目1项,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回声干扰抑制中的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传感器网络中的信号盲分离算法研究”,主持校级课程建设项目2项,目前发表SCI和EI学术论文6篇,获授权的发明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参与编撰《IP通信原理与实践》教材1部。
韩倩平
(邮箱:20180466@dgut.edu.cn,办公地点:9A411)
(联系电话:13790128838,理工短号:628838)
本科,实验室科研助理,负责行政业务。
二.科研成果
1.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状态 |
1 | 衰落信道下无CSIT干扰对齐的理论与算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周清峰 | 已结题 |
2 | 延迟 CSIT 下两跳中继广播信道的高效传输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周清峰 | 在研 |
3 | 面向儿童健康与安全的可穿戴智慧设备 |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 周清峰 | 在研 |
4 | 基于人工智能的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方法与研究 |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新一代通信技术) | 周清峰 | 在研 |
5 | 基于健康物联网的人体监护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广东省科技厅项目 | 陈卫 | 在研 |
6 | 基于深度学习和压缩感知的MIMO系统信号复用传输技术研究 | 广东省粤莞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刘婵梓 | 在研 |
7 |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移动鲁棒性和负载均衡联合优化算法设计 | 广东省粤莞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黄妙娜 | 在研 |
8 | 基于物联网的人体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实现 | 东莞市科技项目 | 陈卫 | 已结题 |
9 | 基于3C融合的家庭网络服务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 | 东莞市科技项目 | 陈卫 | 已结题 |
10 | 通信工程系AiNET教学团队 | 东莞理工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 周清峰 | 在研 |
11 | 多源异构图像融合与变化检测技术 | 横向项目(清华大学(高技术实验室)) | 陈高 | 在研 |
2.论文
(1) Q. F. Zhou, Q. T. Zhang, Francis C. M. Lau, “Diophantine Approach to Blind Interference Alignment of Homogeneous K-User 2x1 MISO Broadcast Channel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 31, NO. 10, pp: 2141 – 2153, 2013.( 中科院 1区, IF 11.42)
(2) Q. F. Zhou, W. H. Mow, S. L. Zhang* and D. Toumpakaris, “Two-way Decode-and-Forward for Low-Complexity Wireless Relaying: Selective Forwarding versus One-bit Soft Forwarding”,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vol. 15, no. 3, pp. 1866-1880, 2016.( 中科院 1区, IF 6.779)
(3) G. Chen, G. Li*, Y. Liu, X. P. Zhang, L. Zhang, “SAR Image Despeckling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Fractional-Order Total Variation and Nonlocal Low Rank Regularization”,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vol.58, no.3, pp. 2056 - 2070, 2019. (中科院 1区, IF
5.855)
(4) Q. F. Zhou, A. Huang, M. Peng, F. Z. Qu*, L. S. Fan, “On the mode switching of Reconfigurable-antenna-based Blind Interference Alignment”, IEEE Tra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66, no.8, pp.6958-6968, 2017. (中科院 2区, IF 5.379)
(5) Q. F. Zhou, L. Zhao, M. Peng*, X. Y. Liu, L. S. Fan, “TDMA-based Cooperative NC MAC Scheme for Two-way Relaying Networks”, IEEE Access, vol. 6, pp.7123-7133, 2018.( 中科院 2区, IF 3.745)
(6) X. D. Wang, Q. F. Zhou*, Y. T. Gu, J. Tong, ”Compressive Sensing-Based Data Aggregation Approaches for Dynamic WSN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23, no. 6, pp. 1073 – 1076, 2019.( 中科院 2区, IF 3.419)
(7) X. D. Wang, Q. F. Zhou*, J. Tong, “V-Matrix-Based Scalable Data Aggregation Scheme in WSN”, IEEE Access, vol. 7, pp. 56081 - 56094, 2019.( 中科院 2区, IF 3.745)
(8) X. D. Wang, Q. F. Zhou*, C. X. Qu, G. Chen, J. J. Xia, “Location Updating Scheme of Sink Node Based on Topology Balance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WSN”. IEEE Access, vol. 7, pp. 100066 - 100080, 2019.( 中科院 2区, IF 3.745)
(9) C. Z. Liu, Q. F. Zhou*, X. D. Wang, K. P. Chen, “|MIMO Signal Multiplexing and Detection Based on Compressive Sensing and Deep Learning”, IEEE Access, vol. 7, pp. 127362 - 127372, 2019.( 中科院 2区, IF 3.745)
(10) J. J. Wu, X. Y. Liu, C. X. Qu, Chi-Tsun Cheng, Q. F. Zhou*, “Balanced-switching-oriented Blind Interference-Alignment Scheme for 2-user MISO Interference Channel”,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24, no. 10, pp. 2324 - 2328, 2020.( 中科院 2区, IF 3.419)
(11) J. Wu, X. Liu, C. Qu, C. -T. Cheng and Q. Zhou*, "Balanced-Switching-Oriented Blind Interference-Alignment Scheme for 2-User MISO Interference Channel," in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24, no. 10, pp. 2324-2328, Oct. 2020
(12) C Qu, X Liu, J Wu, L Yin, H Li, CT Cheng, Q Zhou*, “Retransmission methods to improve voltage control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25, no. 6, pp. 1862-1866, 2021. ( 中科院 2区, IF 3.419)
3.专利
(1) 陈卫,一种融合型网关系统 ,已授权,专利号:2017209836145,授权日:2018.07.20
(2) 陈卫,一种异构网络的数据传输和保持方法,已授权,专利号:2015106503070,授权日:2018.11.27
(3) 周清峰、李廉、王爱国、杨矫云,一种潜水智能服装,已授权,专利号:2017101232885,授权日:2019.02.26
(4) 周清峰、王爱国、刘礼,一种面向健康的智能鞋垫,已授权,专利号:2017102355492,授权日2019.05.31
(5) 周清峰、王爱国、安宁、范智勇,一种辅助睡眠的床垫,已授权,专利号:201710238263X,授权日:2019.12.20
(6) 周清峰,范智勇,周丰丰,李勇,陈仕伟,侯韩旭,一种具有汗液传感器的智能床垫,已授权,专利号:2017108462178,授权日:2019.12.20
(7) 周清峰,范智勇,周丰丰,李勇,陈仕伟,侯韩旭,一种汗液传感器,已授权,专利号:CN2017108462163,授权日:2020.01.03
(8) 周清峰、王爱国、杨矫云、李廉,一种消防智能服装,已授权,专利号:201710123289X,授权日:2020.01.14
(9) 周清峰,王爱国、安宁、范智勇,一种智能床垫报警系统,申请号:2017102356300,申请日:2017.04.12
(10) 陈高、王翠瑜、周清峰,一种基于耦合卷积稀疏编码的跨模态图像匹配方法,申请号:2020102239277,申请日:2020.03.26
4.著作
(1) 《无线网络编码》,周清峰、张胜利、开彩红、李瑜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1.01
5.获奖
(1) 安徽省第二节普通本科院校青年教学竞赛一等奖(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周清峰,获奖日期:2015.08.31
(2) 第八届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Diophantine Approach to Blind Interference Alignment of Homogeneous K-User 2x1 MISO Broadcast Channels》,周清峰,获奖日期:2016.01.20
三.成果展示:
1.基于加速度计的运动监测可穿戴产品跑步,能实现以下功能:(步频、步幅)监测;篮球、足球等运动状态监测;老人跌倒监测,远程监控;体感游戏;非接触式人机交互。成果实物如图1所示。
图 1鞋垫结构图和监测APP界面图
2.网格化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自有知识产权硬件设备;单个站点可测 6 种有害气体浓度;定位有害气体的源头;太阳能供电;5G无线数据收集,阿里云存储;自建后台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为空气质量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成果实物如图2所示。
图 2数据管理及分析系统界面和实物图
3.睡眠质量监控系统:采用2排16个陶瓷压力传感器;测量呼吸与心率(较难);测量翻身与离床状态等;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目标对象为老年人、病人或儿童;开发Web端监控平台系统和睡觉健康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测试实物如图3所示。
图 3压力传感器实物图和产品测试过程图
4.阵列传感器和仿生光电传感器(合作者成果):半导体阵列传感器;可同时检测多种有害气体;能耗低寿命长;打破西方国家在高端气体传感器的垄断;采用纳米线光电传感器取代人类视网膜;颠覆性地实现球面光电传感器,国际首创;2020年5月《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如图4-1,4-2所示。
图4- 1 阵列传感器结构图
图4- 2 EC-EYE的结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