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2-12-18

AiNET-智能数据网络研究团队

智能化数据网络实验室(AiNET Lab软件方面主要研究数据在网络中的压缩、传输、存储等,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图像处理、无线调制技术、分布式能源控制技术、压缩感知物联网技术、机器学习无线传输技术、和5G关键技术等;硬件方面主要专注于智能穿戴设备开发、PLC生产线开发、智能传感器开发等方面。

研究团队现具有高级职称人数2人,中级职称4人,在读博士生2人,在读硕士生4人,横纵向课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大数据可视化及分析算法设计,

基于各自传感器的便携式或微型设备开发,

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开发,

数据后台管理与开发,

各类半导体传感器开发,

机器视觉识别算法与开发,

三维视觉高精度检测,

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数据压缩、存储、传输及计算,

消费电子开发和通讯设备开发,

智能装备开发。

一.团队成员

周清峰(团队带头人)

(邮箱:enqfzhou@ieee.org, 办公地点:9A411)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8月生,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学位,2003年获美国Clemson 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通信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有关网络编码的助理研究员工作,201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有关干扰对齐的博士后工作。2012年10月加入合肥工业大学,获聘“黄山青年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加入东莞理工学院,获聘“学科方向领军人才”特聘教授。

现为IEEE 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总经费80万,块衰落信道下无CSIT干扰对齐的理论与算法研究,614711562015-2018)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直接经费65万,延迟CSIT下两跳中继广播信道的高效传输技术研究,619711382020-2023);

现主持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1项(总经费300万,面向儿童健康与安全的可穿戴智慧设备,2016B010108002,2016-2020)

现主持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新一代通信技术)1项(总经费12.5万,基于人工智能的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方法与研究,2020ZDZX30472021-2023);

参与完佛山市创新团队1项(市区各500万)

迄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0余篇,包括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o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Access、和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SCI国际顶级期刊论文20余篇

出版专著1部(《无线网络编码》、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会议论文获得ICACT2013 Outstanding Paper Award(优秀论文奖)

2015年获安徽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工科组一等奖

2016年获得第八届安徽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1人。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在5G技术中的应用等。在物联网和智能穿戴设备方面有较强的产业化积累,申请相关专利5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

陈卫

(邮箱:2023893883@qq.com,办公地点:8A203)

硕士,副教授。曾经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交换接入网业务部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宽带接入设备线路测试系统、宽带接入设备用户线路接口设计接入网中继接口设计多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通过工业与信息产业部、中国电信集团等的测试验收,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网或者使用。目前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几年主持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 参加省级重点实验室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东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等专利10余项。2018-2019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系访学。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智能控制与网络集成、通信网性能评估及优化设计。

陈高

(邮箱:chengao@dgut.edu.cn,办公地点:9A411)

博士,讲师,1984年7月生,东莞理工学院优秀青年博士引进人才, 2016年6月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2016-2018年在清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去噪, 压缩感知与图像恢复, SAR遥感图像处理与识别, 稀疏信号处理。五年内在国际著名期刊 Remote Sensing、Signal Processing、Signal Processing-Image Communication等期刊以及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等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6篇,文章共被引40余次,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目前为Signal Process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等期刊的审稿人。

曲春晓

(邮箱:116337080@qq.com,办公地点:9A411)

博士,讲师,2016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2实验室海思无线芯片研发部从事5G 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算法研究,2018年9月至今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式能源控制以及电力物理信息融合系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等SCI期刊和EI会议发表论文6篇。曾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北斗地基导航信号网络关键技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大规模电网修复机制—信息物理系统理论框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利天气条件下新疆高速公路动态限速协同控制算法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刘婵梓

(邮箱:liucz@dgut.edu.cn,办公地点:9A411)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1987年10月出生,2017年6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6月至今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压缩感知技术、MIMO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压缩感知原理及其应用;基于稀疏表示的图像后期处理及高效传输;基于压缩感知和深度学习的MIMO信号复用传输与处理。曾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高移动性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重点理论基础研究。现主持2020年粤莞联合基金青年项目1项。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6篇,发明专利授权2项。

黄妙娜

(邮箱:190930043@qq.com,办公地点:9A411)

博士,讲师,201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年12月至今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7年任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主持2021年粤莞联合基金青年项目1项,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回声干扰抑制中的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传感器网络中的信号盲分离算法研究”,主持校级课程建设项目2项,目前发表SCI和EI学术论文6篇,获授权的发明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参与编撰《IP通信原理与实践》教材1部。

韩倩平

(邮箱:20180466@dgut.edu.cn,办公地点:9A411)

(联系电话:13790128838,理工短号:628838)

本科,实验室科研助理,负责行政业务。

二.科研成果

1.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负责人

项目状态

1

衰落信道下无CSIT干扰对齐的理论与算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周清峰

已结题

2

延迟 CSIT 下两跳中继广播信道的高效传输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周清峰

在研

3

面向儿童健康与安全的可穿戴智慧设备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周清峰

在研

4

基于人工智能的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方法与研究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新一代通信技术)

周清峰

在研

5

于健康物联网的人体监护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广东省科技厅项目

陈卫

在研

6

基于深度学习和压缩感知的MIMO系统信号复用传输技术研究

广东省粤莞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刘婵梓

在研

7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移动鲁棒性和负载均衡联合优化算法设计

广东省粤莞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黄妙娜

在研

8

基于物联网的人体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实现

东莞市科技项目

陈卫

已结题

9

基于3C融合的家庭网络服务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

东莞市科技项目

陈卫

已结题

10

通信工程系AiNET教学团队

东莞理工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周清峰

在研

11

多源异构图像融合与变化检测技术

横向项目(清华大学(高技术实验室))

陈高

在研

 

2.论文

(1) Q. F. Zhou, Q. T. Zhang, Francis C. M. Lau, “Diophantine Approach to Blind Interference Alignment of Homogeneous K-User 2x1 MISO Broadcast Channel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 31, NO. 10, pp: 2141 – 2153, 2013.( 中科院 1, IF 11.42)

(2) Q. F. Zhou, W. H. Mow, S. L. Zhang* and D. Toumpakaris, “Two-way Decode-and-Forward for Low-Complexity Wireless Relaying: Selective Forwarding versus One-bit Soft Forwarding”,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vol. 15, no. 3, pp. 1866-1880, 2016.( 中科院 1, IF 6.779)

(3) G. Chen, G. Li*, Y. Liu, X. P. Zhang, L. Zhang, “SAR Image Despeckling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Fractional-Order Total Variation and Nonlocal Low Rank Regularization”,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vol.58, no.3, pp. 2056 - 2070, 2019. (中科院 1, IF
5.855)

(4) Q. F. Zhou, A. Huang, M. Peng, F. Z. Qu*, L. S. Fan, “On the mode switching of Reconfigurable-antenna-based Blind Interference Alignment”, IEEE Tra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66, no.8, pp.6958-6968, 2017. (中科院 2, IF 5.379)

(5) Q. F. Zhou, L. Zhao, M. Peng*, X. Y. Liu, L. S. Fan, “TDMA-based Cooperative NC MAC Scheme for Two-way Relaying Networks”, IEEE Access, vol. 6, pp.7123-7133, 2018.( 中科院 2, IF 3.745)

(6) X. D. Wang, Q. F. Zhou*, Y. T. Gu, J. Tong, ”Compressive Sensing-Based Data Aggregation Approaches for Dynamic WSN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23, no. 6, pp. 1073 – 1076, 2019.( 中科院 2, IF 3.419)

(7) X. D. Wang, Q. F. Zhou*, J. Tong, “V-Matrix-Based Scalable Data Aggregation Scheme in WSN”, IEEE Access, vol. 7, pp. 56081 - 56094, 2019.( 中科院 2, IF 3.745)

(8) X. D. Wang, Q. F. Zhou*, C. X. Qu, G. Chen, J. J. Xia, “Location Updating Scheme of Sink Node Based on Topology Balance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WSN”. IEEE Access, vol. 7, pp. 100066 - 100080, 2019.( 中科院 2, IF 3.745)

(9) C. Z. Liu, Q. F. Zhou*, X. D. Wang, K. P. Chen, “|MIMO Signal Multiplexing and Detection Based on Compressive Sensing and Deep Learning”,  IEEE Access, vol. 7, pp. 127362 - 127372, 2019.( 中科院 2, IF 3.745)

(10) J. J. Wu, X. Y. Liu, C. X. Qu, Chi-Tsun Cheng, Q. F. Zhou*, “Balanced-switching-oriented Blind Interference-Alignment Scheme for 2-user MISO Interference Channel”,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24, no. 10, pp. 2324 - 2328, 2020.( 中科院 2, IF 3.419)

(11) J. Wu, X. Liu, C. Qu, C. -T. Cheng and Q. Zhou*, "Balanced-Switching-Oriented Blind Interference-Alignment Scheme for 2-User MISO Interference Channel," in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24, no. 10, pp. 2324-2328, Oct. 2020

(12) C Qu, X Liu, J Wu, L Yin, H Li, CT Cheng, Q Zhou*, “Retransmission methods to improve voltage control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25, no. 6, pp. 1862-1866, 2021. ( 中科院 2, IF 3.419)

3.专利

(1) 陈卫,一种融合型网关系统 ,已授权,专利号:2017209836145,授权日:2018.07.20

(2) 陈卫,一种异构网络的数据传输和保持方法,已授权,专利号:2015106503070,授权日:2018.11.27

(3) 周清峰、李廉、王爱国、杨矫云,一种潜水智能服装,已授权,专利号:2017101232885,授权日:2019.02.26

(4) 周清峰、王爱国、刘礼,一种面向健康的智能鞋垫,已授权,专利号:2017102355492,授权日2019.05.31

(5) 周清峰、王爱国、安宁、范智勇,一种辅助睡眠的床垫,已授权,专利号:201710238263X,授权日:2019.12.20

(6) 周清峰,范智勇,周丰丰,李勇,陈仕伟,侯韩旭,一种具有汗液传感器的智能床垫,已授权,专利号:2017108462178,授权日:2019.12.20

(7) 周清峰,范智勇,周丰丰,李勇,陈仕伟,侯韩旭,一种汗液传感器,已授权,专利号:CN2017108462163,授权日:2020.01.03

(8) 周清峰、王爱国、杨矫云、李廉,一种消防智能服装,已授权,专利号:201710123289X,授权日:2020.01.14

(9) 周清峰,王爱国、安宁、范智勇,一种智能床垫报警系统,申请号:2017102356300,申请日:2017.04.12

(10) 陈高、王翠瑜、周清峰,一种基于耦合卷积稀疏编码的跨模态图像匹配方法,申请号:2020102239277,申请日:2020.03.26

 

4.著作

(1) 《无线网络编码》,周清峰、张胜利、开彩红、李瑜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1.01

 

5.获奖

(1) 安徽省第二节普通本科院校青年教学竞赛一等奖(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周清峰,获奖日期:2015.08.31

(2) 第八届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Diophantine Approach to Blind Interference Alignment of Homogeneous K-User 2x1 MISO Broadcast Channels》,周清峰,获奖日期:2016.01.20

 

三.成果展示:

1.基于加速度计的运动监测可穿戴产品跑步,能实现以下功能:(步频、步幅)监测;篮球、足球等运动状态监测;老人跌倒监测,远程监控;体感游戏;非接触式人机交互。成果实物如图1所示。

 

1鞋垫结构图和监测APP界面图

 

2.网格化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自有知识产权硬件设备;单个站点可测 6 种有害气体浓度;定位有害气体的源头;太阳能供电;5G无线数据收集,阿里云存储;自建后台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为空气质量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成果实物如图2所示。

 

2数据管理及分析系统界面和实物图

 

3.睡眠质量监控系统:采用216个陶瓷压力传感器测量呼吸与心率(较难);测量翻身与离床状态等;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目标对象为老年人、病人或儿童;开发Web端监控平台系统和睡觉健康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测试实物如图3所示。

 

3压力传感器实物图和产品测试过程图

 

4.阵列传感器和仿生光电传感器(合作者成果)半导体阵列传感器;可同时检测多种有害气体;能耗低寿命长;打破西方国家在高端气体传感器的垄断;采用纳米线光电传感器取代人类视网膜;颠覆性地实现球面光电传感器,国际首创;20205月《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如图4-14-2所示。

 

4- 1 阵列传感器结构图

 

4- 2 EC-EYE的结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