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3-12-06

超快光物理与光信息研究所

东莞理工学院

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超快光物理与光信息研究所

本所主要从事深紫外至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及其应用、飞秒光学频率梳技术及其应用、超快非线性光学和量子光学中的若干问题、新型光电材料及光场调控器件在激光系统、精密传感与测量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产学研转换。


l 团队负责人:

孙敬华,男,博士,教授,2002年于天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从事飞秒光参量振荡器(OPO)和飞秒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器(OPCPA)方面的研究;2004年至2011年在英国Heriot-Watt University 从事飞秒激光频率梳、可见光阿秒脉冲相干合成、精密光梳光谱学等领域的研究;2012年至2016年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精密飞秒光学频率梳及其在光学频率标准中的应用研究;201610月以学科方向领军人才教授全职加入东莞理工学院,并为英国Heriot-Watt University 荣誉研究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及其在精密加工和精密测量中的应用研究。主持过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863子课题、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参与英国EPSRC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在CLEOCLEO-Europe等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十余次;主要讲授大学物理、激光应用技术、光电专业英语等课程。

邮箱:sunjh@dgut.edu.cn, 办公地点: 瑞鹰科技园7106

l 团队成员:

陈晓涌男,博士,副教授,本硕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获得通信技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1512月至201710月在广州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光纤生物医学传感;201711月至20211月为汕头大学讲师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光纤(生物)传感与光通信。20212月至今,在东莞理工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在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IEEE Photonic technology letter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1项,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目前,其研究兴趣为光纤(生物)传感,高速光通信及超快激光。

邮箱:xuyz@dgut.edu.cn 办公地点:瑞鹰科技园7106


刘增星,男, 博士,特聘副研究员,2020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专业。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非线性光学方向的研究,具体包括腔光力系统和腔磁振子系统中高阶边带产生及其在精密测量方面的应用。已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第一作者14篇,包括Photonic ResearchPhysical Review A/BOptics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期刊。论文被SCI引用690余次(他引590余次),H因子13。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一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项目。

邮箱:liuzx@dgut.edu.cn, 办公地点:8B214A




魏丹,女,博士,讲师,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202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202011月至今为东莞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非线性光子晶体、光场调控以及轨道角动量模式在旋转测量领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在Nature PhotonicsACS Photonics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

邮箱:weid@dgut.edu.cn 办公地点:8B115



谢仲业,男, 博士,特聘副研究员,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专业,2020 年毕业于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随后至中车株洲所从事研发工作,2021.04以特聘副研究员岗位引进至东莞理工学院。主要从事光学微纳结构检测、飞秒激光及结构光3D精密测量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创新创业项目1项,在Optics ExpressOpics and laser technology Optics and laser in engineering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授权专利1项。曾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国家奖学金等。

邮箱:xiezy@dgut.edu.cn, 办公地点:9A110



李波瑶,男, 博士,特聘副研究员,2021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光学专业博士。曾于2019.012019.07 获得新加坡国家基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研读,2021.06-至今为东莞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微结构光纤功能器件,如光场调控,激光器,传感器,以及基于新型光纤的超短脉冲激光器等研究。在iScienc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Optics Lettes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级)三等奖、指导学生团队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金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

邮箱:liby@dgut.edu.cn 办公地点:瑞鹰科技园7106


左小杰,女,博士,讲师,202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光学专业博士。20226月以准聘讲师岗位引进至东莞理工学院,主要从事基于干涉仪的量子精密测量的研究。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Applied Physics Express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海森堡尺度的量子干涉仪研究”1项,获得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2021年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华北赛区一等奖等奖励。

邮箱:xiaojie@dgut.edu.cn, 办公地点: 8B113



吴志心,男,博士,电子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2010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2019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2020年以博士后引进方式入职东莞理工学院。主要从事于材料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莞联合青年项目1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在Phys. Rev. Appl.J. Phys.: Condens. MatterOpt. Lasers Eng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

邮箱:wuzhixin_physics@163.com,办公地点:8B113.



在读研究生:

2023级:张子卿、唐彰馆、王博洋、李翔

2022级:邱志锋、孙世超 、陈耿(联培)、唐子文(联培)、彭椒(联培);

2021级:郑子华、肖涵、回鲁闽、纪丹宁(联培);

已毕业研究生:

2020级:汪幸杰(联培)、林钰培(联培)

2019级:柏汉泽(联培)

2018级:彭康狄(联培)

2017级:钟艺峰(联培)、余建伟(联培)

交流学生:

吴鑫(湖南理工学院)、任炽明(广东化工学院)、容驷驹(广东工业大学)、张森(广东工业大学)、李云飞(东莞理工学院-散裂中子源)、熊益明(东莞理工学院-散裂中子源)


l 科研方向:

1. 高功率飞秒激光系统及阿秒激光系统:

高功率超短脉冲激光器以其极高的脉冲峰值功率以及极短的脉冲宽度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工业应用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飞秒脉冲激光器可以输出具有高达千瓦量级的平均功率,几百飞秒(fs)量级以下的脉冲宽度。在重复频率为1kHz100MHz量级的情况下,其脉冲能量可以跨越毫焦(mJ)至纳焦(nJ)量级,脉冲峰值功率可以高达GWTW量级。这种集高脉冲能量、高脉冲峰值功率以及高脉冲重复频率于一体的激光器可以高效地加工出比连续或者长脉冲激光更加精细的机械结构,可以在硅表面产生微米尺度的微结构使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加工微米至纳米尺度的光学及机械器件等等。图1给出了一个不同脉冲宽度的激光脉冲在金属表面加工的效果对比图。此外这类激光器更为激光雷达、远距离激光测距以及激光对抗等高端应用提供了绝佳的解决方案。图2 给出了近年来高功率超短脉冲激光发展的总结归纳。


1. 飞秒、皮秒和纳秒激光脉冲在金属薄片上烧蚀钻孔的电镜图。脉冲波长均为780nm 。其中左图:200fs, 120 mJ, 0.5J/cm2; 中图:80ps, 900 mJ, 3.7J/cm2;右图:3.3ns, 1 mJ, 4.2 J/cm2


2. 高峰值功率高重复频率超短脉冲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2. 精密飞秒激光频率梳及其在精密测量和传感中的应用研究:

飞秒光学频率梳通过窄线宽微波或者光波参考源控制飞秒激光振荡器输出脉冲的重复频率和载波包络相位偏移频率而获得时域和频域精密稳定的飞秒脉冲序列,为精密光谱学、精密计量学以及独立光源的相干合成等带来了革命性的促进作用,并成为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要成果之一。



3. 飞秒激光器及光学频率梳研究领域关系图。中间为飞秒激光和光学频率梳技术,左边紫色区域偏向于基础研究应用,右边黄色区域偏向于工业应用。

本所主要着力于高精度高集成度的光学频率梳技术的研究,并探讨其在三维距离/位移精密测量及痕量物质精密光谱测量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其中基于飞秒双光梳的精密绝对距离测量和三维测量可以在ms量级时间内达到nm量级的z方向分辨率,是卫星编队、地球物理、精密工业测量等领域新兴的高精度测量手段。本团队已实现全自主化的基于掺钛蓝宝石飞秒激光、掺铒光纤激光和掺镱光纤激光的飞秒双光梳测距系统,并致力于其产业化应用。






4. 掺铒双飞秒激光频率梳及精密测距系统。



3. 超快微波光子学研究

随着通讯载波的不断提高,5G通讯的载波会高达20GHz以上,在此波段,目前基于电子学的模数转换由于孔径抖动(aperture jitter)的原因,其有效位数急剧降低。基于光子学的ADC器件在同等输入频率的情况下的孔径抖动较电子器件要低一个数量级以上。基于锁模激光器的飞秒光学频率梳非常简洁地将微波频率和光波频率联系在了一起。依赖于飞秒激光器内上万至上百万个激光纵模相互间的相位锁定,飞秒光学频率梳在微波段体现出远低于微波信号的相位噪声,可以为5G通讯、相控阵雷达、地面或卫星通讯精密同步等提供极低相位噪声的微波信号和模数转换采样信号。



5. 基于电子学器件(蓝色圆点)和基于光子学器件(橙色五角星)ADC器件性能汇总。

4. 基于光学参量过程的量子测量、量子计算

4.1基于光参量的精密测量

光学干涉仪是一种有效的精密测量工具,待测信号会引起两个干涉路径之间的相位变化,并且干涉仪的输出信号对相位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利用干涉仪可以对诸多微小物理量进行测量,例如引力波探测。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典光学干涉仪的灵敏度最终将受限于真空起伏噪声,也就是散粒噪声极限。非经典光场不仅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而且可以用于量子计量、量子信息等领域,利用量子技术可以提高干涉仪的位相测量灵敏度使其突破散粒噪声极限。量子干涉仪可以利用多种量子资源提高测量的灵敏度,测量淹没于散粒噪声极限的微弱信号。光学参量放大器是开展量子精密测量的一种重要量子器件。

6基于光学参量放大的马赫曾德干涉仪

6是理论提出并且实验实现的基于光学参量放大的马赫曾德干涉仪[Phys. Rev. Lett. 124, 173602 (2020)]。将光学参量放大器耦合到马赫曾德干涉仪的两臂中,直接产生的压缩态光场用作相敏场强,搭建了量子马赫曾德干涉仪。通过高效利用压缩态,降低马赫曾德干涉仪的噪声水平,提高干涉仪的信噪比和灵敏度,实现了突破散粒噪声极限的微弱相位测量。

7 (a)迈克尔逊干涉仪,b)基于光学参量放大的迈克尔逊干涉仪


7 是理论提出的基于光学参量放大的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方案[Acta Physica Sinca67, 134202 (2018)]。将光学参量放大器引入迈克尔逊干涉仪,使其取代线性干涉仪中的线性分束器,构建基于光学参量放大的迈克尔逊干涉仪。通过光学参量放大器对信号的放大作用,提高干涉仪的信噪比和灵敏度。

本所着力于高精度量子干涉仪的研究,并探讨其在位相精密测量、位移精密测量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4.2基于飞秒OPO的量子计算。

飞秒简并光学参量振荡器(degenerate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DOPO ) 在简并参数放大过程中产生的信号光的正交振幅分量被反压缩,正交位相分量被压缩,且只能在0π两种相位状态之一振荡(如图8)。

8 在正交振幅和正交位相的(XP)空间,DOPO的量子噪声分布(a)阈值以下,(b)阈值以上[J. Opt. Soc. Am. B 7, 815 820 (1990)]


因此,飞秒DOPO不仅可以用来产生噪声低于散粒噪声极限的量子态,提高飞秒探测的测量灵敏度,还可以用来构建量子网络,解决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组合优化问题广泛地出现在药物设计,计算科学,蛋白质折叠,大数据处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中。这类问题的特征是需要在包含众多可行解决方案的集合中搜索出最优解。然而在求解大尺度的组合优化问题时,往往需要处理巨大的数据量,计算复杂度呈指数型增长,用量子方法求解伊辛模型全局最小值的量子计算机--量子伊辛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0 相位映射为向上的自旋态|>,将 π 相位映射为向下的自旋态|>,从而可以用光脉冲模拟伊辛自旋。一个飞秒DOPO可以产生NDOPO脉冲(N取决于泵浦光脉冲的时间间隔和环形腔的长度),为了求解某个给定的伊辛问题,可以将 DOPO 的输出场相干地注入到其他 DOPO脉冲中,并对脉冲的振幅和相位进行调制,这样就能实现脉冲之间的耦合,此时DOPO腔的起振阈值对应于伊辛模型的最小值[Sci. Adv. 2019;5: eaau0823]。逐渐增加泵浦的功率,当泵浦达到增益等于损耗的临界值时DOPO 网络开始振荡,最终演化得到的全局相位构型即为对应伊辛问题的解。

本所着力于构建飞秒简并光学参量振荡器,并实现基于飞秒DOPO的量子计算。


9 相干伊辛机(CIM)的一种实验装置图. 上半部分为主振荡腔,下半部分为测量-反馈装置。


5. 精密测量与传感


5.1精密三维显微成像

微纳结构三维信息反映了器件特征与性能,通过对其进行测量,不仅可以监控加工质量,而且能够为建立结构与功能联系提供必要依据。基于结构光编码调制度分析的三维测量方法具体非接触、高精度、高适应性等优点,在高精度测量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基于编码成像差分探测纳米级三维测量在编码图像在焦面处成像最清晰,调制度取得最大值,通过构建差分探测系统,提取差分调制度零点所在位置实现高精度三维形貌重构。

透明介质多层微纳结构同步三维测量通过在不同介质层成像,实现多层结构及其厚度分布同步三维测量。

本所在精密三维成像方面的工作如图10所示。


10. 结构光对微纳结构的精密三维成像。


4.2 新型微结构光纤时空光场调控器件研制

对光场多样化的调控进一步增加与控制传输光束携带的信息在激光动力学、生化监测、 人工智能、传感和通信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考虑到光纤的远程和柔性传输特性如何进一步结合光纤拓展新奇结构,探究其光学现象进而增加光场调控维度实现多领域应用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意义(图11)。







11. 基于超短脉冲多维时空光场的柔性调制



4.3 光纤生物传感

倾斜光纤光栅同时具有长周期光栅及布拉格光栅的特性,可以在测量折射率变化的同时校准温度变化引起的交叉感应,因此,其在应用于生物传感时可以进一步提升测量精度。另外,倾斜光纤光栅(TFBG)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结合制备而成的TFBG-SPR传感器具有高探测灵敏度、低探测极限的特点,是未来应用于临床生物分子探测的理想工具,可以为重大疾病(如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本方向主要研究TFBG-SPR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包括特异性识别、分子间结合力监控等,并将其应用于原位测量。此外,本方向还将研究其他新型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物理量及生物化学测量。






 






 







 


传感器制备

解调方法

血糖测量

12. 倾斜光栅的制备及其在相关领域的经典应用。




6. 光学轨道角动量的产生及应用


6.1非线性光子晶体中OAM模式的产生

1992年,Allen等人实验上验证了拉盖尔-高斯(Lagueere-Gaussian,简称LG)光束的扭矩,发现了轨道角动量(OAM)的存在。螺旋分布的相位、无限维度和正交性等特性使OAM模式近30年来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在光操控、光通讯、量子、成像及探测等领域非线性光子。非线性转换过程可以产生高阶OAM模式,OAM守恒定则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三维非线性光子晶体的诞生,准相位匹配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的非线性转换效率,其丰富的倒格矢可实现多路高阶非线性OAM光束的产生。

13. 六角周期极化的LiTaO3晶体中的准相位匹配过程。


6.2 OAM模式在旋转测量领域的研究

OAM模式具有将旋转角度放大的特性,适合微小角度的精密测量。当OAM模式通过旋转Dove棱镜时,出射OAM光束相位变化量被放大l倍,其中lOAM模式的拓扑荷数。相位的测量一般可以通过干涉方法实现,然而干涉仪所处的空间往往充斥着大量的噪声,不得不借助大量的光学以及电子器件通过调制解调、相位锁定等技术去除,成本居高不下。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方案,将这种相位变化转变为共轭OAM模式叠加态空间分布的变化,并用CCD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数字图像法分割空间区域分析光强分布变化,得到与l成正比的分析结果,最后反推出棱镜旋转的角度。此方法光路简单易操作,且不会受到空间噪声的干扰。

14.共轭OAM模式叠加态的数字图像处理。




7. 磁振子及其相关量子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

遵循摩尔定律发展的现代电子器件尺寸越来越小,芯片中因电荷高速运动和频繁碰撞带来的严重发热,不但造成高能耗,同时限制芯片处理速度与集成化程度的提高,成为阻碍当前电子器件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磁振子,即自旋波量子,可望在后摩尔时代器件的发展中作为信息载体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与量子光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近年来,磁振子及其相关量子系统研究进入到非线性领域。本方向主要研究磁振子频率梳的产生、磁振子激光的产生、磁力混沌、超慢自旋波调控等。

磁振子频率梳的产生

-磁力系统近年来成为了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为观察许多有趣的经典和量子现象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平台。磁力系统是利用铁磁晶体中机械振子自由度和磁振子相互耦合(即磁致伸缩效应)来研究磁振子学领域中许多不同非线性问题的一个独特平台,其中机械振子与磁振子之间的耦合可以用辐射压力类型的耦合相互作用来表示,这跟腔-光力系统中机械振子和光子耦合形式是类似的,所以说磁力系统是一种广义的光力系统。磁振子频率梳(一种特殊的高阶边带谱)是自旋波领域与光学频率梳的直接类比,近年来因其在高精度磁振子频率测量中的潜在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磁振子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较弱,在低功率驱动下很难产生超宽带的磁振子频率梳。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在磁力系统中通过双色微波驱动产生超宽带磁振子频率梳的有效方案。

15 腔磁力系统中磁振子频率梳的产生


磁振子激光的产生

激光是20世纪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在自旋电子学 (Spintronics)中,实现磁振子相干放大,即磁振子激光(作为光学激光在磁振子学上的一种类比),对进一步探究磁振子的非线性特性和量子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研究方向旨在探讨腔光磁系统中磁振子激光的产生及其有效调控。前期研究表明,在腔光磁系统中,入射的光学光子与YIG晶体上激发的磁振子模之间会发生非弹性散射,即布里渊散射(Brillouin scattering),从而实现磁振子的相干放大,使得磁振子激光的产生成为可能,这与腔光力系统中声子激光的产生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16 腔光磁系统中磁振子激光的产生


l 团队代表性科研成果:

1) Zeng Xing Liu, Jiao Peng, and Hao Xiong, Generation of magnonic frequency combs via a two-tone microwave drive, Physical Review A 107, 053708 (2023).

2) Dan Wei, L. Y. Wang, J. T. Ma, L. He, Y. Zhang, M. Xiao, and Y. Q. Li, Enhanced measurement of tiny rotational angles using conjugate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modes, Opt. Express 31, 33842 (2023).

3) Boyao Li, Xingjie Wang, Yaoyao Liang, et al.Spatiotemporal vectorial solitons in nonlinear ultrafast dual-core fiber lasers[J].Optics & Laser Technology,161:109197(2023).

4) Zihua Zheng, Sijie Yang, Derryck T. Reid, Zhiyi Wei, Jinghua Sun, “Design of quasi-phase-matching nonlinear crystals based on quantum computing,” Frontiers in Physics, 1038240(2022).

5) Zeng Xing Liu and Yong Qing Li, Optomagnonic frequency combs, Photonic Research. 10, 2786 (2022).

6) Xiaoyong Chen, Wenwei Lin, Pin Xu, Lixin Chen, Wenwen Meng, Xuehao Hu, Hang Qu, Jinghua Sun, Yukun Cui, “fM-level detection of glucose using a grating based sensor enhanced with graphene oxid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22.

7) Boyao Li, Yaoyao Liang, Aoyan Zhang, Lu Peng,Jinghua Sun, Guiyao Zhou, “Twist-assisted high sensitivity chiral fiber sensor for Cd2+ concentration detection,” iScience, 25: 105245(2022).

8) Boyao Li, Yaoyao Liang, Zhongye Xie, Jinghua Sun, “High-performance multi-parameter fiber sensor by grating-enhanced Mach–Zehnder interference,” Optics Letters, 47(20), 5365(2022).

9) ZhongyeXie, YanTang, YuHe, JinghuaSun, JiamingLi, ZhichaoLuo, “Biaxial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with high measurement accuracy based on product processing,” 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 153: 108251(2022).

10) Zhongye Xie, Yan Tang, Qinyuan Deng, Jinghua Sun, Yu He, Song Hu, “Single-exposure modulation-based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using spatial area phase-shift,” 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 150:106855(2022).

11) Boyao Li, Jiexuan Gu, Guiyao Zhou, Jinghua Sun, “Novel 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ber Sensor Based on Multi-Beam Interference,”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33(20), 1115(2021).

12) Jiantao Ma, Dan Wei(共同一作), L. Wang, Y. Zhang, and M. Xiao, High-quality reconstruction of an optical image by an efficient Laguerre-Gaussian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OSA Continuum 4, 1396 (2021)

13) Haoyu Wu, Zhaiqiong Zhang, Si Chen, Kexiong Sun, Jinghua Sun, Derryck T Reid, Zehuang Lu, Jie Zhang, “Development of a deep-ultraviolet pulse laser source operating at 234 nm for direct cooling of Al+ ion clocks,” Optics Express, 29(8), 11468(2021).

14) Xiaoyong Chen, Jie Jiang, Nan Zhang, Wenwei Lin, Pin Xu, Jinghua Sun, “Study on a plasmonic tilted fiber grating-based biosensor for calmodulin detection,” Biosensors, 11(6), 195(2021).

15) Zeng Xing Liu, Hao Xiong, Mu Ying Wu, and Yong Qin Li, Absorption of magnons in dispersively coupled hybrid quantum systems, Physical Review A 103, 063702 (2021).

16) Zeng Xing Liu and Hao Xiong, Magnon laser based on Brillouin light scattering, Optics Letters 45, 5452 (2020).

17) Zeng-Xing Liu, Cai You, Bao Wang, Huafeng Dong, Hao Xiong*, and Ying Wu, Nanoparticle-mediated chiral light chaos based on non-Hermitian mode coupling Nanoscale, 12, 2118-2125 (2020).

18) Dan Wei, Jiantao Ma, T. X. Wang, C. Xu, S. N. Zhu, M. Xiao, and Y. Zhang, Laguerre-Gaussian transform for rotating image processing, Opt. Express 28, 26898 (2020)

19) Zeng-Xing Liu, Hao Xiong*, and Ying Wu, Magnon blockade in a hybrid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quantum system. Physical Review B 100, 134421 (2019).

20) Zeng-Xing Liu*, Cai You, Bao Wang, Hao Xiong*, and Ying Wu, Phase-mediated magnon chaos-order transition in cavity optomagnonics. Optics Letters 44, 507-510 (2019).

21) Pablo Castro-Marin, Toby Mitchell, Jinghua Sun, and Derryck T. Rei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arrier-envelope-offset-stabilized blue- and green-diolde-pumped Ti:sapphire frequency comb,” Optics Letters, 44(21), 5270-5273 (2019).

22) 孙敬华,孙克雄,林志芳,孙继芬,晋路,徐永钊,“高功率高重复频率飞秒掺镱光纤激光频率梳的研究(特邀)”,红外与激光工程, 481), 0103003 2019.

23) Zeng-Xing Liu, Bao Wang, Cui Kong, Hao Xiong*, and Ying Wu, Magnon-induced high-order sideband generation. Optics Letters 43, 3698-3701 (2018).

24) Zeng-Xing Liu, Bao Wang, Hao Xiong*, and Ying Wu, Magnetic-field-dependent slow light in strontium atom-cavity system.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12, 111109 (2018).

25) Zeng-Xing Liu, Hao Xiong*, and Ying Wu, Gener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high-order sideband induced by two-level atoms in a hybrid optomechanical system. Physical Review A 97, 013801 (2018).

26) Richard A. McCracken, Jinghua Sun, Christopher G. Leburn, and Derryck T. Reid, “Broadband phase coherence between an ultrafast laser and an OPO using lock-to-zero CEO stabilization,” Optics Express 20, 16269 (2012)

27) Teresa I. Ferreiro, Jinghua Sun and Derryck T. Reid, "Frequency stability of femtosecon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frequency comb," Optics Express, 19(24), 24159 (2011).

28) D. T. Reid, J. Sun, T. P. Lamour, T. I. Ferreiro, “Advances in ultrafast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s,” Laser Physics Letters 8(1), 8-15(2011)

29) Tobias P. Lamour, Jinghua Sun, Derryck T. Reid, "Wavelength stabilization of a synchronously pumpe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Optimizing proportional-integral control,"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81, 053101(2010).

30) Teresa I. Ferreiro, Jinghua Sun and Derryck T. Reid, "Locking the carrier-envelope-offset frequency of an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without f-2f self-referencing," Optics Letters, 35(10), 1668-1670 (2010).

31) Jinghua Sun, Derryck T. Reid, “Coherent ultrafast pulse synthesis between an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and a laser,” Optics Letters, Vol. 34, No. 6, 854-856 (2009).

32) Jing-Hua Sun , Barry J S Gale and Derryck T Reid, “Control of the carrier-envelope phase of a synchronously pumped femtosecon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3(5), 642-651 (2008).

33) B. J. S. Gale, J. H. Sun, and D. T. Reid, “Towards versatile coherent pulse synthesis using femtosecond laser an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s,” Optics Express, 16(3), 1616-1622 (2008).

34) Jinghua Sun, Barry J. S. Gale, Derryck T. Reid, “Testing the parametric energy conservation law in a femtosecon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Optics Express, 15(7), 4378-4384 (2007).

35) J. H. Sun, B. J. S. Gale, D. T. Reid, “Composite frequency comb spanning 0.4-2.4 mm from a phase-controlled femtosecond Ti:sapphire laser and synchronously pumpe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 Optics Letters, 32(11), 1414-1416 (2007).

36) Jinghua Sun, Barry J. S. Gale, Derryck T. Reid, “Coherent synthesis using carrier-envelope phase controlled pulses from a dual-color femtosecon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Optics Letters, 32(11), 1396-1398 (2007).

37) Jinghua Sun, Barry J. S. Gale, Derryck T. Reid, “Dual-color operation of a femtosecon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exhibiting stable relative carrier-envelope phase-slip frequencies”, Optics Letters, 31(13), 2021-2023 (2006).

38) 孙敬华,章若冰,胡有方,“自启动KLM钛宝石激光器谐振腔的理论计算,”物理学报,516),1272~12782002)。

39) Jinghua Sun, Ruobing Zhang, Qingyue Wang, Lu Chai, et al., High-average-power self-starting mode-locked Ti:sapphire laser with a broadband semiconductor saturable-absorber mirror. Applied Optics, Vol. 40, No. 21, 3539~3541 (2001).


l 校友:

1)已毕业研究生:

2020级:汪幸杰(联培)、林钰培(联培);

2019级:柏汉泽(联培);

2018级:彭康狄(联培);

2017级:钟艺峰(联培)、余剑伟(联培)。

2)实习、交流学生:

吴鑫(湖南理工学院)、任炽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容驷驹(广东工业大学)、张森(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