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1-10-19

东莞理工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

   莞 理 工 学 院 教 评 中 心        

 教评通 [2021]13

 

东莞理工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东莞理工学院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文件精神,促进二级学院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在2021-2022学年开展第三轮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 评估原则

  1.导向性原则。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构建评估体系,加强对专业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考查,引导专业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2.发展性原则。通过开展专业评估,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促进学校、学院健全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加快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3.多样性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和实际,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

  4.高效性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基于常态监测数据,采取线上评估与现场考查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简化评估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 评估标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结合专业认证要求、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实际,制定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见附件1、附件2)。在实施过程中,本方案中的评估指标及评估标准可根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本科专业评估共设置专业定位、培养过程、教学资源与利用、教师队伍、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和教学成效等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52个观测点。其中,权重为3%为核心观测点。每个观测点只给出A、C两级标准,介于A、C之间为B级,达不到C级为D级。A、B、C、D四个等级的权重分别为1.0、0.8、0.6、0.4。

本科专业评估结论等级:

优秀:总评分85分、且核心观测点不得有C级;

良好:70 ≤总评分 < 85;

合格:60 ≤总评分 < 70;

整改:总评分 < 60。

三、 评估对象及数据来源

1.评估对象全校所有已有毕业生的本科专业(已停止招生的本科专业不参评,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不参评),本轮参评专业共40个(见附件3)。

2.数据来源。定量评估指标数据通过三个途径采集:一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统计数据二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测数据;三是第三方调查数据。定性评估数据根据各专业提供的佐证材料,由学校委托专家组评估产生。数据起止时间除标明具体时间段的之外,一般为近一(学)年度的数据。

四、评估程序

1.专业自评。各二级学院组织参评专业在准确理解评估指标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总结办学思路、成果、经验和特色,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自检,整理支撑材料,核对评估数据,撰写专业自评报告

2.专家评估。在校内外遴选专家,组建学校专业评估专家组。校外专家通过本科专业评估系统对各专业进行网上评估;校内专家通过随堂听课、听取汇报、查阅材料、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现场考查。

3.形成结论。评估专家组依据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专业自评报告、网上评估和现场考查情况,给出评估结论和意见。评估结果经校长办公会审定后,通报全校。

4.意见反馈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以下简称教评中心)向二级学院反馈各专业的评估意见。二级学院在收到反馈意见三个月内提交专业整改计划。

五、组织实施

本科专业评估由教评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本轮专业评估分理工科专业和人文社科专业两批进行,评估进程安排如下:

1.启动准备(2021.09)。教评中心发布专业评估工作的通知和进程安排,各专业提交专业评估负责人名单,对专业负责人开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学习培训。

2.专业自评。以学校每年上报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各相关职能部门按评估要求填报有关数据。二级学院负责专业评估学院层面相关工作;系(专业教研室)负责材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撰写专业自评报告。6个工科学院的24个理工科专业在2021.11.20日前提交自评报告和佐证材料;4个文科学院的16个人文社科专业在2022.03.31日前提交自评报告和佐证材料。

3.专家评估。根据课程开设时间, 专家组在2021.10-2022.04对所有参评专业相关课程开展随堂听课与认定。2021.12对理工科专业进行网上评估和现场考查;2022.04对人文社科专业进行网上评估和现场考查。专家现场考查日程安排另行通知。

4.结果反馈(2022.05)。学校审定并公布本轮专业评估结果,教评中心向学校提交本科专业评估报告,并向二级学院反馈各专业专家评估意见,各专业根据评估意见在三个月内提交整改计划。

六、评估结果与应用

1.专业评估结果为学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实行专业动态,制定招生计划和配置教学资源等,提供客观依据。

2.为促进二级学院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将本科专业评估结果纳入二级学院学年度教学质量指数考核。

3.对评为优秀等级的专业,按照《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奖励办法(试行)》(莞工〔2020〕52 号)进行奖励;对于评为整改等级的专业,则责令限期整改。如整改验收仍不合格,将减少招生指标或暂停招生。

七、工作要求

1.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成立由院长为组长的学院专业评估工作小组,组织全体教师参与评估工作,深刻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认真开展材料收集整理和自评,将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2.评估工作要做到实事求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要确保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自评结论要全面体现专业现状,对问题的挖掘要深刻、全面。如发现专业填报的数据或材料造假,则该专业评估结论直接定为整改,并全校通报。

3.评估结束后,各二级学院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照评估意见积极整改,推动专业建设,办出专业特色。

 

附件  1.东莞理工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2.东莞理工学院本科专业评估观测点评分标准

3.东莞理工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专业评估参评专业一览表

                               

2021年9月17日


附件1       东莞理工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观测点(权重%)

1. 专业

定位

1.1 专业定位

1.1.1 专业定位及确定依据(2)

1.2 思政教育

1.2.1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 (2)

1.3 本科地位

1.3.1落实“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的举措与成效(2)

2. 培养

过程

2.1培养方案

2.1.1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2)                      

2.1.2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2)

2.2实践教学

2.2.1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情况 (1)                    

2.2.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1)

2.2.3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完成质量 (3)           

2.3课堂教学

2.3.1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3)

2.3.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情况 (2)   

2.3.3教材选用情况(1)

2.4卓越培养

2.4.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3)

2.4.2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的课程数(2)

2.4.3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情况(2)  

2.4.4一流专业建设(3)

2.4.5一流课程建设(3)

2.4.6优秀教材建设(1)

2.4.7专业认证(2)

2.5双创教育

2.5.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平台建设及举措(1)

2.5.2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的比例(1)

2.5.3“互联网+”“挑战杯”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

奖数(3)

2.5.4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比(3)

3. 教学资源与利用

3.1设施条件

3.1.1实践教学设施条件满足教学要求及利用率(1)

3.2资源建设

3.2.1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享情

(2)                                    

3.2.2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教材建设

情况(2)

3.2.3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

情况(2)

4. 教师

队伍

4.1师德师能

4.1.1教师师德师风及教学能力胜任度(2)

4.2数量与结构

4.2.1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1)

4.2.2专业生师比(2)

4.2.3高级职称与博士学位教师占比 2)

4.3教学投入

4.3.1教授主讲本科课程的占比与人均授课学时数(2)                                           

4.3.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3)

4.4教师发展

4.4.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的举措与成效(2)

4.4.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能力,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举措(1)                          

4.4.3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1)

4.4.4教师赴国外(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合作研究等情况(1)

5. 学生发展

5.1理想信念

5.1.1学生理想信念与品德修养 2)         

5.1.2加强学风建设举措与成效(可选:任课教师对专业学风评价)(2)

5.2学生综合

素质

5.2.1学生综合能力:学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论文(文章、软件著作权、作品)、获得专利、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数占比3)

5.2.2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1)

5.2.3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可选: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比)(1)

5.3国际视野

5.3.1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的学生数占比(1)

6.质量保障

6.1质量管理

6.1.1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情况2)           

6.1.2完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情况                       (2)

6.2质量改进

6.2.1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与改进效果(2)       

7.教学成效

7.1达成度

7.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3)

7.1.2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情况及其效果(1)

7.2 适应度

7.2.1 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比例

与升学率(2)

7.2.2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1)

7.3有效度

7.3.1 5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2-3个典型案例及培养

经验(3)  

7.4 满意度

7.4.1学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3)

7.4.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2)

注:权重为3%的观测点为核心指标。

 


附件2    东莞理工学院本科专业评估观测点评分标准

主要

观测点

评分标准

佐证材料与评价方式

A级标准

C级标准

1.1.1. 专业定位及确定依据(2)

对社会需求进行了充分调研分析,专业定位符合学校定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思路清晰;

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建设成效显著。

对社会需求进行了调研专业定位比较准确,办学思路较为明确;

有专业建设规划和分期建设目标,有措施、有一定成效。

专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总结。

 

专家网评。

1.2.1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2)

专业课程思政覆盖率达到100%;

获得省级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含团队、课程和课堂)立项1项以上或省级及以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获奖。 

专业课程思政覆盖率达到70-80%;

获得校级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含团队、课程和课堂)立项或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获。

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立项文件或获奖证书。

 

教务处审核,专家现场考查、随堂听课。

1.3.1落实“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的举措与成效(2)

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落实“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方面,举措有力,成效显著。

学院在落实“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方面,有举措、有成效。

学院在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 “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的举措与成效(1000字以内)。

 

专家网评。

2.1.1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2)    

专业培养目标清晰,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并能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培养目标比较清晰,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支撑培养目标,并能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落实。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培养标准。

 

专家网评。

2.1.2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2)

专业培养方案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学分学时分配科学;课程设置能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公共艺术课程必修学分≥2学分、劳动教育模块必修学时总数≥32学时,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符合《国标》要求。

专业培养方案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比较合理,学分学时比较分配科学;

课程设置能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公共艺术课程必修学分、劳动教育模块必修学时符合规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符合《国标》要求。

专业2021年版人才培养方案。

 

专家网评。

2.2.1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情况 (1)

已开发的项目化课程≥5门

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总学分(学时)比例,理工类专业≥30% ,人文社科类专业≥20%。

已开发的项目化课程2-3门

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总学分(学时)比例,理工类专业达到25% ,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15%。

项目化课程教学大纲。

注【1】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计划和操作,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模式。

专家随堂听课与认定。

2.2.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1)

有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工程实践基地)。

有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工程实践基地)。

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颁布的相关证书或文件。

教务处提供。

2.2.3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完成质量 (3)

近一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反映培养目标要求,达到综合训练目的,能够作到一人一题,且题目来自生产实际的比例≥85%;

实行“双导师”的毕业设计比例≥10%;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规范,整体完成质量高。

近一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基本反映培养目标要求,达到综合训练目的,能够作到一人一题,题目来自生产实际的比例达到70-80%;来自企业行业一线需要、实行“双导师”的毕业设计比例在5-7%;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规范。

近一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一览表;

注【2】来自生产实际是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事业完成的毕业设计可视为“双导师”

专家现场考查。

2.3.1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3)

积极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的专业课程(含学科基础课)占比≥50% 

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的专业课程(含学科基础课)占比在30-40%  

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及其效果(800字以内)。

注【3】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实现“五个转变”:即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转变;从灌输式向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从重死记硬背、“期末一考定成绩”向重过程性评价的学业评价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行为转变。

专家随堂听课。

2.3.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情况 (2)  

网络课程≥3门;

采用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专业课程(含学科基础课)≥5门。

1门网络课程;

采用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专业课程(含学科基础课)在2-3门。

提供相关课程名单及网址与课程教学大纲。

注【4】网络课程是指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互联网上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征。

专家考查课程网站、随堂听课。

2.3.3教材选用情况(1)

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教材,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选用近3年出版的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比例≥50%。

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选用近3年出版的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比例在30-40%。 

3年本专业选用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一览表。

专家网评。

2.4.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3)

有省级及以上示范产业学院立项,或主持有省级及以上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

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省部级立项文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报告(800字以内)。

教务处审核,专家网评。

2.4.2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的课程数(2)

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课程≥3门。

1门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

共建共授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及教学情况。

 

专家随堂听课。

2.4.3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情况

2)

3学年主持或完成各级各类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与改革项目≥2项,其中省级项目至少1项;

3学年主持有校级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与改革项目。

3学年各级各类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文件。

 

教务处提供。

2.4.4一流专业建设(3)

立项为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立项为校级质量工程专业建设类项目。

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立项文件,省级、校级质量工程专业建设类项目立项文件。

注【5】有省级质量工程专业建设类项目立项的专业为B级。

 

教务处提供。

2.4.5一流课程建设3)

一流课程≥3门,或有1门课程通过国家一流课程认定。 

至少有1门校级优秀课程。

一流课程认定的文件。

注【7】一流课程是指通过国家级、省级一流(精品)认定,或校级课程评估获得示范、优秀评估等级的课程。

教务处、教评中心提供。 

2.4.6 优秀教材建设(1)

3年教师主编国家级或省部级规划教材(或一级出版社)≥3部。

3教师主持编写省级规划教材1部。

3年本专业教师编写出版的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原件。

专家现场考查。

2.4.7专业认证(2)

通过国家或国际权威机构的专业认证。

未参加专业认证。

注【6】通过IEET专业认证为B级。

教务处提供。

2.5.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平台建设及举措(1)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健全、平台条件优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及专业教育的举措有力。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基本健全,有制度,有平台。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平台建设及实施情况报告(600字以内)。

 

专家网评。

2.5.2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的比例(1)

近一学年专业在校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的占比≥15%。

专业在校生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的占比在5-10%。

近一学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名单及项目汇总表。

 

专家网评。

2.5.3

“互联网+”、“挑战杯”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奖数(3)

2届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或获得有B类竞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2项)。

 2届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奖项(或获得有C类竞赛奖项)。

“互联网+”“挑战杯”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获奖证书。

注【8】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分类见《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竞赛管理办法》(莞工[2020]58号)

 

学生处、教务处提供。

2.5.4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比(3)

3学年本专业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比:理工类专业≥6%、人文社科类专业≥3%。

3学年本专业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比:理工类专业在2-4%、人文社科类专业1-2%。

3学年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名单、证书及占比。

 

学生处、教务处提供。

3.1.1实践教学设施条件满足教学要求及利用率(1)

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及其设施条件优良,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室、实训基地对学生开放,利用率高。

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及其设施条件能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室、实训基地对学生开放。

实验开出情况、校外实习基地情况;对学生开放利用情况(600字以内)。

 

专家现场考查。

3.2.1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享情况(2)

与行业企业共建有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中项目数≥80个;课程资源库与案例库实现共享。

与行业企业共建真实项目案例库中项目数40-60个;课程资源库与案例库实现共享。

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资源库与真实项目案例库中项目一览表。

 

专家网评。

3.2.2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教材建设情况(2)

主编有公开出版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教材≥4门。

编写有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教材建设1-2门。

应用型教材原件。

 

专家现场考查。

3.2.3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2)

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实际案例≥15个。

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实际案例5-10个。

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前沿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双创项目、学术报告和讲座等教学资源情况(600字以内)。

专家网评。

4.1.1教师师德师风及教学能力胜任度(2)

学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有制度有举措,师德师风优良;

教学能力胜任度≥95%。

学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较好;

教学能力胜任度在90-93%。

学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举措与成效,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情况(600字以内)。

 

专家网评,教评中心提供第三方调查数据。

4.2.1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1)

专业负责人具有教授职称;近3学年主讲本专业课程3门次以上;

3学年主持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或科研项目)1项,或发表C类论文1篇。 

专业负责人具有副高职称或博士学位;近3学年主讲本专业课程3门次以上;

3学年主持校级教研或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或公开发表教研论文或科研论文1篇。 

专业负责人的个人信息及近3学年承担授课课程、教研项目、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一览表。

 

专家网评。

4.2.2专业生师比(2)

专业生师比不超过26:1(艺术类、体育类专业生师比不超过15:1)。

专业生师比在30-36:1(艺术类、体育类专业生师比在18-23:1)。

专业专任教师名单。

注【9】只承担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公共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计入专业专任教师。一名教师只能归属一个专业。

 

人资处审核。

4.2.3高级职称与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

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0%,且至少有2名教授;

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0%。

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在30-40%,且至少有1名教授;

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在50-65%。

专业专任教师职称与学位、双师双能型汇总表。

注【10】对教育学院、文传学院、各专业按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统计。

人资处审核。

4.3.1教授主讲本科课程的占比及人均授课学时数(2)

1学年本专业教授主讲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教学的比例达到100%;

教授人均授课学时数≥40学时。

1学年本专业教授主讲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教学的比例达到80-90%;

教授人均授课学时数在24-32学时。

近一年教授主讲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课程名称及授课学时一览表。

注【11】教授职称教师承担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教学是指独立授课达到24学时以上,不含指导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学时。

教务处提供。

4.3.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3)

 

3学年主持各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其中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至少1项;

教授、副教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比例达到80%以上;

教学改革效果突出,近2届获得有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

 

3学年至少主持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3年教授、副教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比例达到50-70%;

教学改革效果明显,近2届获得有校级教学成果奖。

本专业教师近3学年主持并完成的教学研究项目、发表教育论文、教学成果获奖一览表。

 

教务处审核。

4.4.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的举措与成效(2)

基层教学组织有规范的工作制度和条件保障,近一学年每学期本专业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不少于7次;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并取得显著成效。

基层教学组织有规范的工作制度和条件保障,近一学年每学期本专业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不少于3-4次;

青年教师培养有举措,取得一定成效。

系(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工作制度与活动次数及其内容;青年教师培养的举措及效果(600字以内)。

专家现场考查。

4.4.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能力,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举措(1)

学院制定有鼓励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制度和措施;

 

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占比≥20%。

学院有鼓励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措施;

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占比在10-20%。

学院制定鼓励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制度与措施600字以内)

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情况一览表。

 

专家网评。

4.4.3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1)

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占比≥45%。

(文传学院、教育学院专业不考查该观测点)

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占比25-35%。

注【12】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是指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有两年及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人资处审核。

4.4.4教师赴国外(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合作研究等情况(1)

3学年专任教师中有赴国外(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合作研究的教师占比≥10%。

3学年专任教师中有赴国外(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合作研究的教师占比在3-6%。

3学年赴国外(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合作研究的教师汇总表。

 

教师发展中心提供。

5.1.1学生理想信念与品德修养(2)

学院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多措并举,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学生品行修养;

绝大多数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立足现实、目标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而坚定可行的信念,学生品行优良。

学院重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学生品行修养;多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立足现实、目标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而坚定可行的信念,学生遵纪守法,无违反校规校纪现象。 

学院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学生品行修养的措施与成效600字以内)

 

专家网评,学生处提供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5.1.2加强学风建设举措与成效(2)

学风建设有方案,举措得力;任课教师对专业学风评价优秀。 

学风建设有举措;

任课教师对专业学风评价较好。 

学院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案与措施600字以内)

 

专家网评,教评中心提供学风评价结果。

5.2.1学生综合能力(3)

3学年学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论文数、获批国家专利数≥4;或在学期间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数占比≥20%。

3学年学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论文数、获批国家专利数在1-2;或在学期间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数占比在10-15%。

3学年学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论文数、获批国家专利数一览表;或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名单及证书。

 

科研处、教务处审核。

5.2.2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1)

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95%。

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在90-92%。

本科专业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汇总表。

 

教育学院体育系提供。 

5.2.3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1)

参加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学生占比≥80%,育人效果好。(可选:近3学年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比≥10%)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学生占比在50-60%,育人效果较好。(可选:近3学年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比在3-5%)

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600字以内);或近3学年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比。

 

学生处审核。

5.3.1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的学生数占比(1)

3学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的学生数占比≥2%。

3学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的学生数占比在0.5-1.0%。

3学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的学生汇总表。

 

国交处提供。

6.1.1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情况2)

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规范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且执行情况良好。

制定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学院(专业)制定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专家网评。

6.1.2完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情况                       (2)

有完善的学业考评制度,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

严肃考试纪律,毕业出口把关严格。

学业考评制度齐全;

课程考试和毕业出口把关较严。

学院(专业)制定的学业考评制度。

 

专家网评。

6.2.1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与改进效果(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教学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明确,工作到位;

对专业教学实施经常性检查、评价和反馈,对反馈结果有及时分析和改进措施,质量提升效果显著。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专业教学实施经常性检查、评价和反馈,对反馈结果有分析和改进措施。 

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与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运行情况(600字以内)。

 

专家网评。

7.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3)

有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案;

并定期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价;

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情况好。

有专业毕业要求及达成度评价方案;

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了评价;

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情况较好。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案及评价情况(800字以内)。

 

专家网评。

7.1.2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情况及其效果(1)

学院建立了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并注重将毕业生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用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效果显著。

学院建立了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将毕业生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用于改进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学院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情况及其效果(600字以内)。

 

专家网评。

7.2.1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比例与升学率(2)

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比例≥85%;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生考取研究生率≥10%。

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比例在75-80%;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生考取研究生率在3-5%。

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比例与升学率。

 

就业指导中心提供。

7.2.2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1)

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

应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75%。

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80-85%;

应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在55-65%。

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就业指导中心提供。

7.3.1 近

5年专业

领域优秀

毕业生典

型案例及

培养经验

3)

5年专业领域3个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专业定位的准确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及培养质量;

培养经验具有示范性和借鉴价值。

5年专业领域优秀毕业生3个典型案例基本体现了专业定位的准确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及培养质量;

培养经验具有一定实际价值。

5年专业领域优秀毕业生3个典型案例(800字以内)。

专家网评。

7.4.1学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3)

在校生对学习成长的满意度≥90% ;

毕业生对学习成长的满意度≥85%。

在校生对专业教学满意度80-85%;

毕业生对学习成长的满意度在70-80%。

教评中心提供第三方调查数据。

7.4.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0%。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在80-85%。

教评中心提供第三方调查数据。

 


附件3 东莞理工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专业评估参评专业一览表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首次招生时间

毕业生届数

参评专业数

电子工程与

智能化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2002

16

5

通信工程

2002

16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03

1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1

7

自动化

2013

5

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11

7

2

金属材料工程

2017

1

化学工程与能源

技术学院

应用化学

2002

16

4

能源与动力工程

2009

9

化学工程与工艺

2012

6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7

1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02

16

5

工业设计

2005

13

工业工程

2008

1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015

3

机械电子工程

2017

1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2

16

3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

9

物联网工程

2017

1

生态环境与建筑

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2003

15

3

工程管理

2003

15

环境工程

2008

10

网络空间安全

学院

软件工程

2003

15

2

网络工程

2014

4

法律与社会

工作学院

法学

2003

15

3

行政管理

2008

10

社会工作

2013

5

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2002

16

5

工商管理

2003

15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03

15

会计学

2004

14

经济与金融

2014

4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03

15

4

英语

2004

14

广播电视学

2005

13

文化产业管理

2016

2

教育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003

14

4

音乐学

2004

13

小学教育

2007

10

汉语言文学(师范)

2014

4

总计

43

 

注:已停止招生的本科专业不参评;同一学院有多个专业方向的本科专业按一个本科专业参评。